神兽风伯的由来
风伯的由来:风伯,就是风神,亦称风师、飞廉、箕伯等等。中国古代的风
神崇拜起源较早。《周礼》的《大宗伯》篇称,「以燎祀司中、司命、风师、雨
师」。郑玄注:「风师,箕也」,意思是「月离於箕,风扬沙,故知风师其也」
。东汉蔡邕《独断》则称,「风伯神,箕星也。其象在天,能兴风」。箕星是二
十八宿中东方七宿之一,此当以星宿为风神。另外,楚地亦有称风伯为飞廉的。
屈原《离骚》有句称「前望舒使先驱兮,後飞廉使奔属」。晋灼注飞廉曰「鹿身
,头如雀,有角而蛇尾豹文」。高诱注蜚廉曰「兽名,长毛有翼」。此当以动物
为风神。唐宋以後,风伯曾作「风姨」、「封姨」和「风后」,即曾作女神。但
以箕星作风伯之说,一直占据主导地位。
职能:风伯之职,就是「掌八风消息,通五运之气候」。风是气候的主要因
素,事关济时育物。《风俗通义》的《祀典》称,风伯「鼓之以雷霆,润之以风
雨,养成万物,有功於人。王者祀以报功也」。
奉祀:对风伯的奉祀,秦汉时就已经列入国家祀典。《唐会要》称,奉祀风
伯,升入中祀,并且要「诸郡各置一坛」,与王同祀。道教宫观中也有设殿供奉
风伯雨师、雷公电母的,其风伯塑像常作一白发老人,左手持轮,右手执扇,作
扇轮子状,称风伯方天君。风伯神诞之日为十月初五日。普通道教徒在其生存和
职业同「风」有密切关系者才单独奉祀风伯,一般道教徒只是在大型斋醮法会时
才供奉风伯。 |